■吴贺权 黄旺
流动性过剩问题从2003年慢慢浮出水面,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今年“两会”上,“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表明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意味着今年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国内流动性过剩有深刻的国内、国际原因。如果把资金比喻成“水”,流动性就像“水”一样,水少了可能阻碍经济发展,水多了又可能泛滥成灾。所以,治理流动性的最佳策略是宜疏不宜堵。
首先,要从源头上降低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近年来,外汇储备占款已经成为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惟一渠道。200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475亿美元,增长30.22%。即使央行进行了大幅度的冲销,完全冲销的成本是央行和财政部无法承受的。所以必须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增量和增速,这就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比如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提高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促进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扩大内需以增加进口;取消对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优惠等等。
其次,加强创新,多种手段对冲流动性。目前央行主要依靠多种组合来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包括央行票据,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以及其他一些手段,但是通过这些手段回收的资金并没有被用以实际用途,而仅仅是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账户间转来转去。央行票据和定向票据最终仍然要依靠财政部来买单,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财政压力不容乐观。因此央行与财政部应该加强合作,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国债来回笼基础货币,同时将中长期国债募集的资金用于提供教育、医疗、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改善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再次,从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协调金融、财政、贸易、产业、税收等各项政策,改变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使经常项目顺差在GDP中的比重逐步回落,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同时,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优势,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来不确定性风险,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过去的投资、出口外循环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并重的消费驱动型。
总之,治理流动性过剩应该具有多重眼光,疏胜于堵。既要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量和增速,还要加大对冲力度。同时要逐步使得外汇储备更多地保留在个人、企业和商业银行手里,真正实现外汇储备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