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报道 见习记者 骆毅
4月19日已并不遥远。
这一天,是丹东化纤(000498.SZ)发布年报的日子。而对于结束不久的2006财年,丹东化纤已于2007年1月12日发布预亏公告——由于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发布年报之日,公司股票将再次被戴上“ST”的帽子。
与此同时,公司的财务危机却又已迫在眉睫。目前,丹东化纤已收到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丹东分行、大连商业银行在内等多家银行的起诉状,而仅仅是上述两家银行,追讨的债务额度就超过了3.8亿元。
“债务诉讼问题不解决,公司重组就无法进行。目前我们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实在不行只有退市了。”3月7日,面对本报记者,对于公司的窘困,丹东化纤副总经理潘跃东直言不讳。
二度重组
实际上,潘跃东所说的公司重组,已经是丹东化纤的第二次重组。
由于原大股东占款及行业的不景气,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丹东化纤曾经引入福建升汇集团进行重组,却陷入大股东占款的泥潭,第一次重组以失败告终。
如今,经历了第一次重组的失败后,丹东化纤现在的实际控制人——丹东市国资经营管理公司对再次重组三缄其口。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丹东化纤拟对吉林化纤进行定向增发,引入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吉林化纤(000420.SZ)对其进行重组。
但这一消息却并未得到潘跃东的承认。他表示,丹东化纤目前并没有可行性强的重组方案出台,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解决债务危机。
“公司目前的情况这样糟糕,就算把股票送给你,你会要吗?”潘反问道,“想重组丹东化纤,先得考虑清楚能否解决这堆债。”
然而,否认的背后,种种迹象显示,吉林化纤已经介入了丹东化纤的日常经营。
3月7日,记者实地调查时发现,丹东化纤的生产部门目前依然在正常运转,而接管其生产活动的,正是吉林化纤在丹东当地的分公司——丹东吉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记者看到,丹东化纤集团的大门口,左手处并排挂着“丹东化纤集团”和“丹东化纤股份公司”两块招牌,右手处“吉丹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则单独挂牌;在丹东化纤厂区的几处库房内,涤纶短纤维成品堆放得整整齐齐,数量颇为可观,两辆来自丹东某物流公司的货车正满载而去,而两处库房内成品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这些产品的出厂日期分别是1月和3月;在丹东化纤的墙报上,有文章显示:公司正常工资和福利都已恢复,员工对于吉丹公司接管工厂、恢复正常生产后的前途表示乐观。
接待记者来访时,丹东化纤集团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丹东吉丹公司成立于2006年年底,现在已经接管了丹东化纤所有工厂的生产。“我们的6个厂(4个生产厂、2个辅助厂)全部开了,现在没有停产的。”
该负责人还透露,集团目前只剩下一个空壳,生产活动由吉丹公司接管后,机关还留下一些留守人员,与丹化股份已经合在一起办公。目前,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重组办公室,负责运作重组等相关事宜。
此外,记者致电丹东市国资局时,产权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去年年底,通过司法手段,丹东市国资经营管理公司已经收回福建升汇所持有的丹化集团90%股权,随后,国资公司总经理王振山已经成为丹东化纤新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
对于丹东化纤针对吉林化纤定向增发的重组方案,丹东国资局重组办周平未予以直接否认。
财务危机
二度重组欲说还休,最重要的障碍就是丹东化纤正在经历的财务危机。
公开信息显示,2002年3月27日至2006 年1月25日期间,丹东化纤在中国工商银行丹东分行共发生10次借款。日前,丹东化纤已收到中国工商银行丹东分行的起诉状,要求立即给付本息共计3.4亿元。
这已是丹东化纤在2007年遇到的第二起银行追债事件。此前,该公司已收到大连市商业银行的起诉状,要求提前解除与其签订的未到期借款合同,立即偿还借款本金1亿元。
事实上,丹东化纤的财务状况早已千疮百孔——
2006年9月底,丹东市商业银行起诉丹东化纤偿还到期借款1.62亿元人民币及利息72 万元,并向丹东中院请求查封被申请人丹东化纤62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
同年10月,丹东化纤因担保责任被中国银行厦门分行起诉,其母公司丹化集团50%的股权被查封;
同年12月28日,丹东化纤接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大股东涉嫌非法占用资金接受中国证监会沈阳稽查局的立案调查;
根据丹东化纤披露的信息,截至2006年9月30日,丹化集团及其附属企业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约6.9亿元。
面对财务上的漏洞,丹化集团、丹东化纤及政府主管部门均感到棘手异常——第一次重组之前,大股东丹化集团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资金,债务清欠只能交给重组者升汇集团,升汇集团却又将丹东化纤当作了提款机,而今升汇已经被查封,其负责人则销声匿迹,如何追回欠款?
而寄希望于二度重组的东家似乎也有风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化纤行业有复苏的迹象,但吉林化纤的财务状况并不理想,此前亦已发布了2006年利润预计下滑的公告。
同时,吉林化纤与德国恩卡公司合资注册吉林艾卡粘胶纤维公司,兴建的5000吨粘胶长丝连续纺项目正处在建设期,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吉林化纤占其中的70%,这将占用该公司一大笔资金。在此情况下,面对丹东化纤10多亿元的欠账,吉林化纤恐怕有心无力。
尽管如此,分析人士还是认为丹东化纤尚有重组的价值:虽然受困于财务危机,但丹东化纤的实际生产能力(年产粘胶短纤维55000吨、粘胶长丝22000吨、化纤浆粕5万吨)却一直排名国家前列,进行中的CMD等技术改造项目也为其带来粘胶纤维10万吨的产能预期;同时,由于长丝限产保价、粘胶需求扩大以及出口增长,粘胶纤维行业在2006年强劲复苏,主要产品粘胶短纤维、粘胶长丝的价格也将随之大幅度上涨。因此,若能顺利入主丹东化纤,吉林化纤将借行业的复苏机遇一跃成为化纤行业新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