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网

春兰股份:以退为进 预亏1.9亿背后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 2007-02-01 09:02  
  上海报道 本报记者 杨瑞法

  2007年1月27日,春兰股份(600854.SH)发布:“经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06年全年净利润发生亏损,预计亏损金额1.9亿元左右。”

  这已经是春兰股份连续第二年报亏,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今年4月27日,自春兰股份的2006年度业绩报告公布之日起,其股票交易就将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曾经被誉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旗帜的春兰究竟怎么了?

  二度报亏

  在1月27日的公告中,春兰将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公司在4季度对销售策略、政策及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终端零售的投入,造成营业性费用阶段性上升;因应收账款余额的账龄延长,使得计提的坏账准备相应增加。”

  不过上述解释难以说服所有人。“春兰零售网点的建设不是去年10月份才开始的,去年3季度它还有838万元的净利润,怎么会3个月时间就亏损近两个亿?”在上海杨柳青路某证券公司大厅内,一位股民表示。

  春兰的前身是江苏省泰州市的一家冷气设备厂,其前十多年的发展堪称奇迹。

  1985年,春兰的总资产仅280万元,净资产和利润均为负数。到1998年底,春兰已发展成为总资产120亿元、净资产70多亿元,下辖电器、自动车、电子、商务、海外5大产业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13年间,春兰总资产的年均递增率达90.3%。1998年,当许多企业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震颤时,春兰仍实现利税15亿元,利润近10亿元。因此,春兰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向全国推荐学习的“搞好国有企业的成功典型”。

  其时,春兰掌门人陶建幸定下目标,要用10至15年时间,把春兰建成世界著名的多元化公司。他还提出了为此应该达到的3个指标:销售额500亿-1000亿美元;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3名;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应占全部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

  不过,进入21世纪后,春兰的业绩逐年滑坡。2001年,春兰的核心企业——上市公司春兰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2亿元,净利润2.19亿元;2002年,在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春兰却仅实现净利润1.20亿元,同比下降了约44%。2003年,春兰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了84.76%,但其净利润仅0.61亿元,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93%。

  2005年,春兰股份结束了连续11年盈利的历史,净利润首次报亏0.26亿元。近日,它又宣布去年巨亏1.9亿元。

  多元化之累

  春兰股份亏损1.9亿元的消息公布后,春兰集团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说,当年轰轰烈烈的多元化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是春兰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春兰以空调起家,20世纪90年代,春兰空调的销量曾连续9年全国第一。但就在此时,春兰止住了脚步。“春兰空调已经发展到150万台这样一个规模,如果再发展,我们也可以搞到200万台、300万台,但我们不想在这样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单一产品上做得太大。”1999年,陶建幸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

  正是在春兰空调如日中天的1994年,它开始大规模进入电子信息、摩托车、汽车和高能动力电池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末,春兰的产品橱窗已经琳琅满目,仅家电和IT产品就有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电脑;它研制过大规模集成电路,一度还准备与台湾剑度公司共同投资60亿元人民币,进军TFT-LCD产业。

  在春兰新进入的领域,它也确实取得过短暂成功:它曾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水冷式摩托车发动机、世界第一台容量为120CC的电喷发动机,1998年,春兰摩托车赢得了30亿元的销售合同;在中卡市场,它短时期内就跃居行业第三;它还拥有100万台洗衣机、100万台冰箱和200万台冰箱压缩机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春兰的多元化也引发争议,2000年更有业内人士大胆预言,春兰多元化产业群的销售业绩将由于无法迅速达到经济规模而拖累企业。

  进入21世纪,春兰的新产业渐渐萎缩:彩电、电脑只是春兰的匆匆过客;曾在市场独领风骚的春兰高档摩托车难觅踪迹;春兰洗衣机在国内市场寥寥无几;春兰冰箱则前两年就已与合资伙伴LG分道扬镳,前者将公司股份溢价卖给了后者。在春兰寄予厚望的汽车领域,它遭遇颇多挫折,由于政策等原因,它的轿车梦一直难以成真,收购及引进海外合作伙伴的计划屡屡搁浅。即使在卡车市场,近几年它也步履缓慢。

  尤为令人遗憾的是,春兰安身立命的主业——空调的销量,已被挤出国内前6名。当格力、美的空调产销量正在向1000万台大关冲击时,春兰空调的国内销量却仍然在100多万台的水平徘徊。

  事实上,前些年支撑春兰大规模产业扩张的,除了其在空调业鼎盛时期积聚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来自于它早期在资本市场获得的巨大收益——春兰曾在股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1996年11月29日,在泰州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陶建幸曾坦言:“我们前十年走的路,在资本运作上做了大文章。第一,股票我们做了,这是外国大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之一;第二是做外汇,外汇是国家禁止的,现在我们也不做了。”“春兰净资产中,有一半是通过资本经营活动获得的。”

  近几年,春兰在资本市场是否将继续有所动作及斩获?不得而知。但不争的事实是,春兰如今已步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缺乏资金支持,其多元化便难以持久;如果不走多元化的道路,“1万多人靠空调吃饭,怎么能吃饱?”(一位春兰员工语)

  转制之殇

  给春兰带来更大打击的是其产权制度改革计划的夭折。

  当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尚处于朦胧状态时,春兰酝酿已久的改制计划企图破土而出。早在2000年,春兰曾谋划过一项重大行动。春兰集团董事局根据上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决定从审计后的净资产(约60亿元)中拿出25%,对经营层和员工进行量化配股。按照江苏省有关规定,春兰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陶建幸将得到净资产增量部分1%的奖励。据估计,普通员工在购买股权后每年得到的分红将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而工行、建行江苏分行当时均已同意以股票质押方式向全体春兰员工提供全额贷款。

  对推行这个计划,陶建幸也曾有过犹豫。“有两个风险,一是政治上的,二是经济上的。”2000年8月22日,陶建幸曾向媒体吐露心声:“在中国这样的超级大盘中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又处于我这样的地位,有一些压力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意料不到的是,“压力”会如此巨大。正当春兰员工纷纷筹款买股时,春兰的改制戛然而止。

  与此相呼应,春兰的业绩逐步下滑。

  据知情者说,这两年陶建幸一直在努力扭转春兰的颓势。他常常坐镇泰州市青年路18号的春兰销售公司督战。对于习惯抓“大事”的春兰掌门人而言,这种做法非同寻常。

  “春兰问题的症结不在生产经营,而是观念、体制和激励机制停滞不前。”某家电网的一位主编说,“它不能够否定自己,否定过去,怎么能够脱胎换骨?”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春兰公开宣布去年巨亏,传递的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向自己的辉煌历史宣战。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春兰以退为进的策略,此举很可能是在处理以前积累下来的坏账,有利于轻装上阵。

  也许春兰还有更深的考虑,将企业的巨额亏损和盘托出,可以为日后引进战略投资者或MBO留下空间。“一个盈利的国有企业,有关部门很少会同意它让出控股权,同时也会增加MBO和战略投资者进入的成本。”一位长期关注春兰的人士说。
  

本周热点

相关文章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投放广告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GuPiaoWeb.cn 2007 All Reserved.